光大“一帶一路”綠色基金張小龍:國內ESG投資面臨三“缺” 不能僅停留在宣傳階段

2021-11-04 20:57:59

11月3日下午,在21世紀經濟報道舉辦的“碳中和主題論壇:‘雙碳’目標下的綠色轉型發(fā)展”上,光大一帶一路綠色基金董事總經理張小龍表示,“雙碳”目標的提出為投資機構在后面40年內的投資指明方向。中國要實現(xiàn)碳中和,新增的投資額將達百萬億級,對于投資機構而言,沒有比這個更確定的投資領域。

在圓桌對話“‘雙碳’目標下,企業(yè)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(zhàn)?”中,張小龍表示,《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(fā)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的意見》和《2030年碳達峰前行動方案》對投資機構產生四方面重要影響。

第一,肯定了投資和綠色金融對于碳中和的重要作用。

第二,為多個部門提出了行動方案,投資機構可以按圖索驥,尋找合適的投資機會。

第三,明確了是什么是綠色低碳產業(yè)。以往投資界在綠色低碳產業(yè)的界定存在一定的爭議,如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是否屬于綠色低碳產業(yè)范疇,互聯(lián)網、人工智能、大數(shù)據、5G新興的技術是否對綠色低碳產業(yè)有貢獻等。兩個綱領性文件都對此作出了明確的解釋,從而為投資機構認定綠色低碳投資提供了標準。

第四,對綠色低碳產業(yè)的細分領域發(fā)展指明了方向,因此投資機構在梳理產業(yè)發(fā)展脈絡時,能擁有更宏觀的視角,更好地掌握產業(yè)發(fā)展的邏輯并做好投資。

在可持續(xù)投資方面,張小龍表示,目前ESG投資在海外發(fā)展迅速,出資人、投資機構、被投資企業(yè)達成較為一致的認識,而國內還面臨三個“缺”。

一是“缺落地”。國內的ESG投資需要更多切實的落地實踐,而非僅停留在宣傳階段。

二是“缺整合”。國內的ESG投資主要通過負面清單的模式來篩選項目,在投后管理、信息披露方面有所欠缺,需要將ESG投資融入到項目篩選、投資決策、投后管理、信息披露、項目退出的基金運作全流程中。

三是“缺認知”。國內的出資人對ESG投資的推動有限,投資機構需要幫助出資人深化對ESG投資的認識,建立起對ESG投資的正確理解。

張小龍介紹了光大一帶一路綠色基金的實踐,包括打造國內首支完整采用ESG標準的股權投資基金;在傳統(tǒng)的負面剔除清單的基礎上,選定幾個特定方向,建立綠色正面清單;在“母基金+地方直投基金”的架構下,利用母基金的功能引導被投基金和合作伙伴進行ESG投資,擴大ESG投資的資金量和影響力;發(fā)揮光大集團綜合金融的優(yōu)勢,在ESG投資的同時,通過投貸聯(lián)動、發(fā)行綠色債券的模式,擴大ESG投資的作用,提升ESG投資的影響,整體優(yōu)化ESG投資的實踐。

(文章來源:21世紀經濟報道)

標簽: 投資 光大 一帶一路 基金 張小龍 綠色 ESG 宣傳 階段 中和

關閉
新聞速遞